首页成语词典临别赠语临别赠语的故事

临别赠语的成语故事


拼音lín bié zèng yǔ

基本解释分别时赠送勉励的话或忠告。

出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团组织的教导,教师的嘱咐,妈妈的叮咛,同学们的临别赠语,又记取了多少?”


暂未找到成语临别赠语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临别赠语)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流言蜚语《明史 马孟桢传》:“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
别财异居《宋史 太祖纪二》:“癸亥,诏: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
语重情深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风言影语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致赵秋舲书》:“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风言影语,莫识来因,一介鲰生,何忌何惜!”
临危受命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下临无地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语不惊人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短情长袁鹰《悲欢·深深的怀念》:“‘人民,真是太伟大了!’这句语短情长的衷心赞叹,我想,是足以代表所有长征战士的心意的。”
花言巧语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语重心长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分门别类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志录集》:“《夷坚卷》原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益病其烦芜芟之,分门别类,非全帙也。”
散言碎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语带去,却又不是劳而无功?”
快人快语陈白尘、贾霁《宋景诗》第24章:“宋大帅真是快人快语!来,干一大杯!”
妙语连珠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
偶语弃市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别有用心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方别寻得一头绪,似差简约端的,始终文字言语之处,真别有用心处。”
临危授命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千差万别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遂导师》:“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
天差地别
一语中人宋·李昌令《令善录·刘贡父》:“盖好谑人者,但知取快一时,不知一语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流言飞语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
喃喃自语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知圆听到这里,不觉嘻嘻一笑,喃喃自语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宾。’”
呀呀学语巴金《还魂草》:“朋友那个新生的男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养育起来的,现在开始呀呀学语了。”
前言不搭后语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701,不是我!’”
别无选择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对那些企图投敌的巴彦,只能采取无情斗争的对策!”
居高临下北齐 魏收《魏书 财安王》:“缴山立栅,分为数处,居高临下,隔水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