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饥挨饿的成语故事
拼音rěn jī āi è
基本解释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4回:“忍饥挨饿进庙杀僧,少水无茶开门揖盗。”
暂未找到成语忍饥挨饿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忍饥挨饿)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饥两饱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钱兴日逐做些小经纪供给家主,每每不敷,一饥两饱。” |
三饥两饱 |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野夫长短句》:“跛子一生别无路,展手教,化三饥两饱。回视云汉,聊以自诳元神。” |
不忍卒读 |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
不忍释卷 | 清·李渔《闲情偶寄·音律》:“予初阅时不忍释卷,及考其声韵,则一无定轨。” |
不饥不寒 | 《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东挨西撞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终日间靠着些东涂西沫,东挨西撞,也济不得甚事。” |
严家饿隶 | 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
乐道忘饥 | 《晋书·乐志》:“与君周旋,乐道忘饥。我心虚静,我志沾濡。” |
于心不忍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 |
于心何忍 |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
以忍为阍 | 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
充饥画饼 | 元 宋方壶《醉花阴 雪浪银涛套 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
兔死犬饥 | 明·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
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 元·高明《琵琶记·牛小姐谏父》:“爹爹,正是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2卷:“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事,靠着何人?” |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 宋·左圭《百川学海》:“临刑无惧色,曰:‘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太守曾天游奏之,乃免死。” |
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 元·无名氏《认金梳》:“儿也,可不道养子防老,积谷防饥,抬举的你成人长大,划的说这等言语那!” |
养小防老,积谷防饥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养小防老,积谷防饥。” |
凶年饥岁 | 《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
动心忍性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包羞忍耻 | 唐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包羞忍辱 | 明·王廷讷《狮吼记》:“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 |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 郑观应《盛世危言·恳荒》:“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 |
半饥半饱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
号寒啼饥 | 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
吞声忍气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吞声忍泣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