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苴竿牍的成语故事
拼音bāo jū gān dú
基本解释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暂未找到成语苞苴竿牍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苞苴竿牍)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连编累牍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回:“虽终日兀坐车中,不发一语,其实连编累牍也写不了他胸中情绪。” |
立竿见影 | 宋 朱熹《参同契考异》中篇:“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 |
连篇累牍 | 《隋书 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宋 朱熹《答陈同甫书》:“但鄙意更欲贤者百丈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
竿头日进 | 清 无名氏《后会仙记》:“(青青柳)复吟云:‘学问无穷水接天,竿头日进古人言。’” |
更进一竿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累牍连篇 | 《宋史 选举志二》:“寸晷之下,惟务贪多,累牍连篇,何由精妙?” |
竿头直上 | |
揭竿而起 | 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鲇鱼上竹竿 | |
揭竿四起 |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
连篇絫牍 | |
百尺竿头 | 唐 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
一竹竿打到底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
日上三竿 | 宋 杨亿《劝石集贤饮》诗:“日上三竿宿雾披,章台走马帽檐欹。” |
案牍之劳 | 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一竿子捅到底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章:“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骂到了皇帝头上。” |
含苞待放 | 清 李汝珍《镜花缘》:“又命摧花使者,往来保护,以期含苞吐萼之时,加之呈妍。” |
案牍劳形 | 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联篇累牍 | 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 丽品》:“友人周海庐与之昵,赠以诗,不啻联篇累牍。” |
案无留牍 | 清 朱彝尊《商丘宋氏家乘》序:“一十七年,国奢示之以俭,事烦行之以简,月要岁会,久而案无留牍。” |
斩竿揭木 | 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关社引》:“维兹六月,忽有斩竿揭木之事。” |
日已三竿 | 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
松茂竹苞 | 《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
鲇鱼缘竹竿 | |
斩木揭竿 |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
盘石桑苞 | 《易 否》:“系于苞桑。”孔颖达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桑之为物,其根众也,众则牢固之义。” |
百丈竿头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