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三迁之教三迁之教的故事

三迁之教的成语故事


拼音sān qiān zhī jiào

基本解释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暂未找到成语三迁之教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三迁之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世之雄宋 苏轼《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一丘之貉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一举三反《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举手之劳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一之为甚元·侯克中《归兴》诗:“一之为甚其能再,二者何由可得兼。”
一之已甚唐·任蕃《梦游录·张生》:“酒至白面少年,复请歌。张妻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一之谓甚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一人之交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那时我家先父就和娄氏弟兄是一人之交。”
一介之善《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文艺,居接士之馆。”
一介之士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一介之才《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一介,谓小才也。”
一以贯之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一倡三叹《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一偏之见《宋史·刘述传》:“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
一偏之论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一剑之任《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
一勇之夫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我两个无过是一勇之夫,但有出力去处,自当效命,生死不辞。”
一卒之田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无一卒之田。”
一口三舌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一命之荣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二·滁阳王奉祀官》:“后人不叨一命之荣。滁阳之祭,亦仅有司岁终一举而已。”
一唱三叹先秦 荀况《荀子 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一国三公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一夫之勇《三国志·魏志·荀彧传》:“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一夫之用《后汉书·冯异传》:“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一孔之见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一字之师明 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一定之规郭小川《新路歌》:“历史的发展,有它新陈代谢的一定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