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耳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mǐ ěr fǔ fú弭耳俯伏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hé shēng ěr禾生耳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南唐·李建勋《闲出书怀》:“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hé tóu shēng ěr禾头生耳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唐·张鷟《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舟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zhuā ěr sāo sāi抓耳搔腮见“抓耳挠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晋书 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fù ěr dī yán附耳低言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yǎn tiào ěr rè眼跳耳热眼皮跳动,耳朵发热。指内心感到不安。《武王伐纣平话》中卷:“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miàn hóng ěr rè面红耳热见“面红耳赤”。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sāo tóu zhuā ěr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qīng ěr xì tīng倾耳细听侧耳留意而听。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gǔ gōng ěr mù股肱耳目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耳目:亲信。比喻得力助手和亲信。《尚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
jiàn mù guì ěr贱目贵耳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nì ěr liáng yán逆耳良言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史记 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pá ěr sāo sāi爬耳搔腮急切无奈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我是和不是东西之流开开玩笑,要使他爬耳搔腮,热刺刺的觉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
nì ěr zhī yán逆耳之言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bā ěr sāo sāi扒耳搔腮形容焦急而又无可奈何。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还有一个小目的,是在对于以我去年的免官为‘痛快’者,给他一个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zhuā sāi wā ěr抓腮挖耳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为好。茅盾《林家铺子》:“大家喝了一会闷酒,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
dùn zú liè ěr顿足捩耳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宋·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yú xīn yuè ěr娱心悦耳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wēi yán nì ěr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liǎn hóng ěr chì脸红耳赤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萧殷《桃子又熟了》:“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
dāng ěr páng fēng当耳旁风见“当耳边风”。当做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对所听的话不放在心上。语出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
liǎng ěr sāi dòu两耳塞豆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yǎn xíng ěr rè眼饧耳热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锺《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ěr biān fēng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我说的乃是金玉之言,外交秘诀,你老哥千万不要当做耳边风”
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mù rǔ ěr rǎn目擩耳染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luàn rén ěr mù乱人耳目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lìn ěr yōng mù赁耳佣目指借助于所见所闻。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ěr xūn mù rǎn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视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piāo fēng guò ěr飘风过耳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任你说得舌敝唇穿,也只当做飘风过耳。”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ěr hòu shēng fēng耳后生风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dào zhōng yǎn ěr盗钟掩耳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sāo ěr chuí xiōng搔耳捶胸搔:抓挠。搔耳朵,捶胸膛。形容后悔、烦恼的样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心下十分悲咽,便搔耳捶胸,焦躁起来。”
qīng ěr yuè xīn清耳悦心耳为之清宁,心为之欢喜。形容乐曲美妙动人。宋·张耒《鸣蛙赋》:“春露初霭,朝华始敷,文羽清喙,飞鸣自如,若奏琴筝而和笙竽,清耳悦心,听者为娱。”
bù jué yú ěr不绝于耳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chuí shǒu tiē ěr垂首帖耳垂:低下;帖:同“贴”,顺从,服帖。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元·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mǎ ěr dōng fēng马耳东风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诗:“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shuāng dòu sāi ěr双豆塞耳塞:堵。两粒豆子堵塞双耳。指听不到声音。比喻不听忠告。《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一椒惊舌,不能立言。”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bù kān rù ěr不堪入耳堪:忍受;入耳:听进耳里。难以听下去。形容声音或语言非常难听;令人听着不舒服或起反感。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yǎo ěr duǒ咬耳朵指耳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又同管家大爷咬耳朵,说他自己不敢冒昧。”
gé qiáng yǒu ěr隔墙有耳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管仲《管子 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mù dá ěr tōng目达耳通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chuí ěr xià shǒu垂耳下首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kǒu ěr xiāng chuán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zhuó yīng xǐ ěr濯缨洗耳濯缨:洗涤冠缨;洗耳: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ěr wén mù rǎn耳闻目染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gōng ěr wàng sī公耳忘私见“公尔忘私”。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ěr wén yǎn dǔ耳闻眼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jiǔ hān ěr rè酒酣耳热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发热。形容酒兴正浓。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yòu rú chōng ěr裒如充耳衣着华丽,塞耳不闻。指服饰与德行不相称。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向者累请于公城守,裒如充耳。今欲为于国亡势去之余,亦已知其难矣。”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náo sāi juē ěr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穿三市,行行里挠腮撧耳。”
rú fēng guò ěr如风过耳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ěr bù rěn wén耳不忍闻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见,耳不堪闻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yǎn ěr dùn zú撧耳顿足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fǔ shǒu tiē ěr俛首帖耳驯服恭顺貌。
ěr mù zhāo zhāng耳目昭彰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ěr hóng miàn chì耳红面赤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ěr lóng yǎn huā耳聋眼花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0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
fǔ shǒu jí ěr俯首戢耳见“俯首帖耳”。孙中山《大总统告陆海军士文》:“我军人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zhèn ěr yù lóng震耳欲聋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yōng ěr sú mù庸耳俗目指学识浅薄的人。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ěr míng mù xuàn耳鸣目眩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zhuā tóu wā ěr抓头挖耳形容竭力思索。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7回:“谡如见大家都不依,只得抓头挖耳的思索。”
liǎn hóng ěr rè脸红耳热见“脸红耳赤”。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fǎ bù chuán liù ěr法不传六耳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liǎng dòu sāi ěr两豆塞耳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qiū fēng guò ěr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shǔ rén ěr mù属人耳目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dōng fēng mǎ ěr东风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mù dǔ ěr wén目睹耳闻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fù ěr mì tán附耳密谈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茅盾《动摇》:“胡国光远远地看见王荣昌站在一家小杂货铺前和一个人附耳密谈。”
dōng fēng guò ěr东风过耳见“东风射马耳”。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jiǔ hān ěr shú酒酣耳熟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ěr shí zhī lùn耳食之论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见“目擩耳染”。《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wéi mù hóng ěr嵬目鸿耳见“嵬眼澒耳”。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疾雷不及塞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qīng ěr zhù mù倾耳注目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xǐ ěr gǒng tīng洗耳拱听见“洗耳恭听”。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说些儿,小官洗耳拱听。”
fù ěr dī yǔ附耳低语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捷雷不及掩耳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耳闻不如眼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旧唐书 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ěr mǎn bí mǎn耳满鼻满满耳朵满鼻子都是。形容听得烂熟。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ěr bìn sī mó耳鬓厮磨鬓:鬓发;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厮:互相;磨:擦。头靠得很近;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