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

弹劾


拼音tán hé
注音ㄊㄢˊ ㄏㄜˊ

词性动词
繁体彈劾



词语解释

弹劾tán hé

  1. 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弹劾不避权贵。——《金史·雷渊传》

    impeach; accuse;

  2. 由国家专门机关(如国会)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弹劾总统。官吏受贿,议院得弹劾而去之;议院受贿,谁弹劾而去之?——章炳麟《五无篇》

引证解释

  1. 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晋书·阮孚传》:“尝以金貂换酒,復为所司弹劾。”
    《旧唐书·职官志三》:“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於大夫。”
    《宣和遗事》前集:“那时有 吕诲 亦上疏弹劾 安石。”
    章炳麟 《五无篇》:“官吏受贿,议院得弹劾而去之,议院受贿,谁弹劾而去之?”
    茅盾 《动摇》十:“我们应该先行检举,提出弹劾。”

国语辞典

弹劾tán hé

  1. 监察机关或民意机关,对违法失职的政府官员提出控诉,以监督其行为的行动,称为「弹劾」。

    嘉奖 赞扬

网络解释

弹劾,主要是指立法机关对政府高级官员违法失职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此制度于14世纪起源于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效仿。

2018年12月12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不担心自己因在2016年的大选中向两名女性支付“封口费”而被弹劾

分字解释


※ "弹劾"的意思解释、弹劾是什么意思由九书辞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弹劾造句


  • 1.他因弹劾不成反被下狱,含冤而终。

    2.林雅锋说,此话足以判断林坦承疏失,所以有行政违失,并涉及官商勾结、人谋不臧,因此提案弹劾。

    3.俞樾命运坎坷,他在出任河南学政及主考时,遭御史上奏弹劾,被革职为民。

    4.由于陈汤本人确实有贪财的毛病,击败匈奴后把不少胜利品归为己有,也为司隶校尉所弹劾,并派人前去按验审查。

    5.在卡察夫举行新闻发布会前,以色列反对党梅雷兹党宣布,他们将在议会寻求支持,启动对卡察夫的弹劾程序。

    6.陛下,臣弹劾张忠有关乎国之大事不先与中书令商议。

    7.曾国藩之所以要弹劾翁同书,也正是想给那些疏懒于政务的官员们一个严厉警告。

    8.而方从哲之事全因他对红丸一案的态度所至,当王安舜弹劾李可灼‘庸医杀人’之罪时,方从哲仅仅票拟‘可灼罚俸一年’,后又改为‘驰驿回籍’。

    9.印尼正义繁荣党和人民良心党寻求在众议院发起对布迪奥诺的弹劾。

    10.以赵汴为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11.此公又常侵夺百姓湖田,横姿不已,被人弹劾,贬为临川内史。

    12.都察院副都御史杨所修上疏弹劾兵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少卿陈殷,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李养德。

    13.由翰林院编修转御史,为人坦白忠厚,居官以廉直称,耿直敢言,弹劾无所避,时称“敢讲御史”。

    14.因此,这本公开弹劾三王子的奏折没有照例留中不发,而是公诸于众。

    15.仕宦,则或以宣勅,给由文移表章,申详之失,或因讥讽弹劾致祸也。

    16.杜闵兵马南下前,曾遣专使会知杨力和,言道陆兄已然察觉他受贿牟私,参与私盐买卖,若兄入驻黑寒要道,定是要拿住证据把柄,向朝廷弹劾杨力和。

    17.辛翁已上奏弹劾平江府王唤及江南路帅司王宜忠兄弟,徇私枉法,勾结水寇,养贼自重。

    18.向师兄辩称他虽官卑职小,但因事涉弹劾总宰,甚至涉及皇后、公主的秘密上言,当然按敕不在此限。

    19.杨继盛因弹劾权相严嵩十大罪行而下狱,遭受酷刑含冤而终。

    20.他劝“国防部长”李天羽勿轻举妄动,若军方敢在“大选”前投资一毛钱成立鐽震公司,一定告发李天羽图利他人与渎职,并提请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