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玉佛”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寂寞冷落的北京城依然还在,大批文物仓皇中被盗运出城。
头儿夸下抗日海口已成泡影,用大学生掩饰他们卖国罪行。
青年学生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怎能责怪他们妄自惊扰逃奔。
学生该自叹不如一尊白玉佛,竟贱到不值一文钱遭人看轻。
注释
玉佛:北京团城承光殿中的白玉佛,高五尺,用白玉雕成。
空城:北京城。
仓皇:匆促而慌张。古董迁:国民党将珍藏在故宫的大批文物运到南京。
头儿:指国民党首脑。
面子:指国民党的面子及行动。中坚:核心力量。指当时的大学生。
惊扰:惊动扰乱。讵(jù)云:怎么说。妄:荒缪,轻率。
嗟:叹息。玉佛:这里代指贵重的金银财宝。
不值一文钱:指大学生们叹息自己不如玉佛值钱。
“学生和玉佛”鉴赏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时抒愤的政治讽刺诗,它严正地批驳了国民党消极抗日派污陷学生的言论,尖锐地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派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在仓皇逃命中大发国难财的本质。
首联为工整的流水对,概述了伪教育部电文的内容,点明形势,为下文的驳斥张本。颔联也是一组对偶句,从统治者方面批驳所谓“中坚分子”的荒谬。颈联直接引出电文原文,从学生方面据理反诘,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派的污陷栽脏。尾联将玉佛与学生对比,活现出他们“仓皇古董迁”的卑鄙可耻的本质。篇末点题,击中要害。由此可见,本诗有如春笋揭壳,层层递进,首设全躯,结显原形。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突出的特点。诗的标题就揭示了主旨——学生和玉佛,二者命运截然不同。玉佛可以卖钱,即使“仓皇”逃命,也不忘“迁”走,学生抗日,反被血口喷诬。官样文章说,“面子靠中坚”,究其实,却是“不值一文钱”,事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
全诗语言平实浅显,作者在诗中表现的讽刺辛辣、深刻,巧妙地将一些平时的报章杂志新闻中的用语都搬入此诗,愈显得讽刺的力量,如“中坚”、“惊扰”、“讵容”、“妄”等。同时,通过学生和玉佛的命运的对比,更显出国民党政府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利欲熏心。而学生和玉佛的命运,只是当时国乱时危的动荡中国的一个缩影,具典型性,活画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统治者对人民的生命的视如草芥的行径。
此诗犹如一篇驳论性的文艺杂文。作者善于从反面材料中提炼出若干要点,逐一加以批驳。画龙点睛,要言不繁,抓住本质,镜无遁形。幽默和诙谐,渗透在字里行间,笔锋所至,入木三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3年1月30日,出自杂文《学生和玉佛》。当时北平局势十分危急,国民政府担心北平保不住,故将大量的文物运到南京,防止被日军抢夺。当局以“战略关系”和“诱敌深入”为借口,放弃北平,既不准大学生爱国请愿,又不准他们逃难。于是以此为话题,创作此诗予以讽刺。
鲁迅简介
近现代·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鲁迅的诗(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