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2.据了解,目前在兵马俑出土的陶俑中,没有发现女性兵马俑,目前在整个秦陵的考古中,包括百戏俑坑等陪葬坑中,也都没有发现女性陶俑。
3.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4.清代时期,元宵节在原有的活动——夜间燃彩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5.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6.杨慎在晋宁还观看了春社的歌舞,参与了节日的游乐活动,“九枝灯下开华宴,百戏棚中夺彩筹”。
7.秦兵马俑种类很多,但就人形兵马俑中,就有军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驭手俑、百戏俑及高级军吏俑。
8.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9.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10.一首笙歌春似海,万家灯火夜如年,雪月梅柳开新春,花鼓龙灯闹元宵,灯火良宵,鱼龙百戏,琉璃盛世,锦绣三春。祝元宵快乐!
11.弋阳腔可不就是江西的嘛,百戏之祖的昆曲也曾取其部分音腔,明白了。
12.隋唐时百戏繁荣,当时表演都设于寺庙之内,各寺院中的“戏场”及后世的“庙台”,都成为演出百戏的剧场。
13.“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
14.“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15.这种小水袖的长度宽度在许多汉画像百戏的场景中可以看得到,另外在许多汉唐时期的舞俑泥塑的服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
16.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尤氏犹卧于内寝,一应张罗款待,独都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
17.“曼衍鱼龙百戏场,分棚啸侣各行觞;春人来去纷如织,萧鼓千村赛药王。
18.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19.杂耍部分,爬杆、攀索、倒悬、滚刀,百戏并作,那股喜庆热闹的劲儿,很有点老北京天桥旧事的味道。
20.百戏是汉墓及祠堂画象中最常见的场面,象徵墓主死后仍能享受当时人们最欢迎的娱乐。
21.当时不仅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就连乐舞百戏的发展也形成了两次高潮。
22.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当在宋代。
23.1灯火良宵,鱼龙百戏;琉璃盛世,锦绣三春。祝你过一个欢欢喜喜的元宵节!
24.数年之后,敦煌市场,丝绸相交,歌舞相望,神笔张终于找到了日夜思念的女儿,但英娘已沦为百戏班子的歌舞伎。
25.赛灯会的花灯争奇斗艳,夺人眼目,艺人戏子更是使尽浑身解数,百戏同开,弦管齐鸣,一时观者如堵。
26.绣段装檐额,金花帖鼓腰。一夫先舞剑,百戏后歌樵。江树城孤远,云台使寂寥。汉朝频选将,应拜霍嫖姚。杜甫
27.魔术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现在我国汉代的“百戏”中,至唐宋年间,魔术作为一种表演技艺尤为发达。
28.他每次出行,都乘坐文轩,羽幢青盖,身着锦衣玉带、脚蹬长筒皮靴、佩着利刃的卫士夹在两边保护,厨役、优伶、百戏等紧紧相随,总共数万人,声势浩大,尘埃蔽天。
29.昨日,安徽百戏城项目设计通过专家审查,一个4万平方米左右的集杂技场、综合剧场及地方戏剧场的综合观演建筑将矗立在巢湖之滨。
30.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
31.因为汉代的“百戏”或“散乐”均带有较多的“杂技”成分。
32.汉魏晋以后“胡马度阴山”带来了“吞刀吐火”杂技百戏。
33.文章说,唐朝首都长安,实施宵禁,但在元宵前后三天,城开不夜,方便民众赏灯,光烛天地,百戏杂陈,热闹非凡,历代沿而成习,至今不歇,俗称“小过年”。
34.章仇兼琼镇日,佛寺设大会,百戏在庭,有十岁童儿舞于竿杪,忽有一物,状如雕鹗,掠之而去,群众大骇,因罢乐。
※ "百戏"造句九书辞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