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n

隐喻


拼音yǐn yù
注音ㄧㄣˇ ㄩˋ

词性名词
繁体隱喻


词语解释

隐喻yǐn yù

  1. 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的一种。不直接点明是比喻,但实际上是打比方,常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于”等表明甲事物就是乙事物。

    metaphor;

引证解释

  1. 暗中寄寓讽喻之意。

    夏曾佑 《小说原理》:“小説始见《汉书·艺文志》,书虽散佚,以 魏 晋 间之小説例之,想亦收拾遗文,隐喻託讽,不指一人一事言之,皆子史之支流也。”

  2. 指言外之意。

    端木蕻良 《遥远的风沙》:“他怕这‘算账’两字的隐喻,就是绑票,勒索,或结果性命。”

  3. 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如”、“像”之类,而是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用,

    如:花的海洋;落后和贫困这两座大山。

国语辞典

隐喻yǐn yù

  1. 一种修辞格。以两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作间接暗示的比喻。相对于明喻而言。凡具备喻体、喻依,而喻词由「是」、「为」等代替的譬喻属之。

    如:「摇曳的柳条是曼妙的芭蕾舞者。」

    直喻 明喻

网络解释

隐喻 (修辞学术语)

暗喻、也称简喻。巧妙地使用隐喻,对表现手法的生动、简洁、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灵活、形象。

分字解释


※ "隐喻"的意思解释、隐喻是什么意思由九书辞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隐喻造句


  • 1.帕拉的诗歌原则主要是简洁,以俗语口语入诗,避免隐喻象征,反对欧化倾向。

    2.5、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有时会交叉或相互作用.

    3.7、换喻和隐喻一样,是认知的重要手段,因其普遍性,对于词义的衍生有着重要的贡献。

    4.灵魂的隐喻是指语言作为人的心田深处的体验,古老的城市的比方是指语言作为我们说栖身之处。

    5.生活的敏感浸透到生活的隐喻中,往往让人失去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对生活的隐喻世界有所感的人并不少,而叙事作家却不多。讲故事需要一种运用语言表达对生命中的微妙音色的感受、突破生活的表征言语织体的能力。生活在言语中,人人都在言语中生活。叙事家是那种能够反向运用语言、进入形而上的文字世界的人。刘小枫 

    6.所有藏在细节里的,关于命运的暗示和隐喻,你看到了吗?这是我,给你的最后告别。郭敬明 

    7.全诗意表深刻而又形象,表明作者把变法革新隐喻为春天的朝日,为千家万户送来温暖,带来光明的心情。

    8.也有人认为,它们张惶的神态,是隐喻派心中的负面情绪和不安。

    9.该剧的大结局中,蔬菜基地成了所有动物家长们的集结地,让教育方式“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和隐喻也不言而明。

    10.的增加,都隐喻着其背后不同企业未来发展的走向,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行业中的热门材料和流行风格款式以及重点企业的动作,都能在此品鉴会上可管窥一斑。

    11.回过头来看,“青木真理子现象”是一个隐喻,折射了书香社会的“中毒”症状。

    12.在大结局中,“蔬菜基地”成了所有家长的集结地,让教育方式“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和隐喻也不言而明。

    13.是什么势力能让苗乡的蛊王唯命是从?是谁发现了甘丹寺里不为人知的预言?圣湖传说背后的阴谋,唐卡里的隐喻,解读出一片文明殒灭的真实原因。

    14.独木桥背后的隐喻是竞争,自古华山一条路,你想上,别人也想上,矛盾因此而生。

    15.隐喻、借喻是门好手艺,用得好,能给文章增色不少,但隐喻至少要符合逻辑,毫无关联的比喻往文章里生搬硬套,只让人如鲠在喉。

    16.《花开桃李梅》栏目的名字引自吉剧经典代表剧目《桃李梅》,借吉剧经典来指代吉剧,以“花开”隐喻吉剧振兴。

    17.同时秦字与徐字又同为十划,这也是秦桧使用的一种隐喻的方法。

    18.在这一花一草、一木一竹中负载了人们一片真情,从而使之升华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19.Nail和顾准手拉在一起也隐喻了两人的恋人关系。

    20.那么,他钓的是鱼吗?非也,坑里随意铺洒的一层硬币,隐喻此人是在沽名钓利。